形态描述
标本采集地 湖北省浠水县望天湖以及武昌东湖。
形态 身体呈长椭圆形,背部隆起甚高,腹面平坦。背面深褐色,腹面灰白。体长3—15mm,最大体宽1.5—7.0mm。前吸盘小,由3环组成,口在其腹面的前缘。眼工对,位于第2环的背中,有时失去一眼或两眼重叠在一起。头与颈部界限不分明,前面节Ⅰ—ⅩⅡ狭而短,共有18环,各环的乳突不显著。节ⅩⅢ以后宽而长,称为躯干部,共有29环。在固定的标本中颈部常部分地缩入躯干部。雄性和雌性生殖孔在一个突上,位于颈部与躯干部交界线的腹中。节ⅩⅢ—ⅩⅩⅥ为完全体节,各由两环组成,前环大、后环小。大环上有大乳突两对,位于背侧。在背中于两对大乳突之间有3至4个中乳突。小环上有65514个小乳突。三类乳突的顶部均有棕褐色的棘刺。在每侧的两个大乳突之间以及小乳突之间常有一类不具棘刺的微型乳突。节ⅪⅡ—ⅩⅩⅢ各大环两侧生出背、腹两个短棍状突,每突上长出不分枝的指状鳃条5—12根,最多可达28根。11对鳃由前往后逐渐衰退,尤其最后两对的鳃条减少。有的个体一侧缺少一个鳃。在尾吸盘的边缘上有一圈不具棘的乳突。
消化系统颇发达,在颈部有咽头和食道。腹面有大的食道腺与食道相通。在躯干部节ⅩⅢ—ⅪⅩ有一个两侧被隔为三瓣的嗉囊。在节ⅩⅧ的两侧向后分出一对巨大的贮蓄盲囊,
一直伸至节ⅩⅩⅦ。嗉囊及其侧贮蓄盲囊占据了体内的大部分。在节ⅪⅩ嗉囊连接一个有4对盲囊的肠,肠后连接直肠。卵巢发达,呈袋状多弯曲,另有一受精囊。
形态 身体呈长椭圆形,背部隆起甚高,腹面平坦。背面深褐色,腹面灰白。体长3—15mm,最大体宽1.5—7.0mm。前吸盘小,由3环组成,口在其腹面的前缘。眼工对,位于第2环的背中,有时失去一眼或两眼重叠在一起。头与颈部界限不分明,前面节Ⅰ—ⅩⅡ狭而短,共有18环,各环的乳突不显著。节ⅩⅢ以后宽而长,称为躯干部,共有29环。在固定的标本中颈部常部分地缩入躯干部。雄性和雌性生殖孔在一个突上,位于颈部与躯干部交界线的腹中。节ⅩⅢ—ⅩⅩⅥ为完全体节,各由两环组成,前环大、后环小。大环上有大乳突两对,位于背侧。在背中于两对大乳突之间有3至4个中乳突。小环上有65514个小乳突。三类乳突的顶部均有棕褐色的棘刺。在每侧的两个大乳突之间以及小乳突之间常有一类不具棘刺的微型乳突。节ⅪⅡ—ⅩⅩⅢ各大环两侧生出背、腹两个短棍状突,每突上长出不分枝的指状鳃条5—12根,最多可达28根。11对鳃由前往后逐渐衰退,尤其最后两对的鳃条减少。有的个体一侧缺少一个鳃。在尾吸盘的边缘上有一圈不具棘的乳突。
消化系统颇发达,在颈部有咽头和食道。腹面有大的食道腺与食道相通。在躯干部节ⅩⅢ—ⅪⅩ有一个两侧被隔为三瓣的嗉囊。在节ⅩⅧ的两侧向后分出一对巨大的贮蓄盲囊,
一直伸至节ⅩⅩⅦ。嗉囊及其侧贮蓄盲囊占据了体内的大部分。在节ⅪⅩ嗉囊连接一个有4对盲囊的肠,肠后连接直肠。卵巢发达,呈袋状多弯曲,另有一受精囊。
鉴别特征
鉴征 身体椭圆形。眼一对,位于头部第2环背中。完全体节分成两环,前环大、后环小。大环上有大、中两类乳突,小环上仅有小乳突。在节ⅩⅢ—ⅩⅩⅢ之间大环的两侧各生出背、腹两个短棍状突,每个突上又生出不分枝的指状鳃5—12根。雄性生殖孔和雌性生殖孔是在一个突上,位于颈部与腹部交界线的腹中部位。
生物学
生态 本种在南京地区每年清明节前后可发现。常寄生在乌龟(Chinemys reevesii)颈部和四肢上。生殖季节在初夏,卵群粘附在寄主的背甲上。卵呈扁圆形,棕黄色,壳厚并能抗干旱,幼体白色。成体亦不怕干燥,当龟离开水体时间久了,扬子鳃蛭就会因失去一部分水分而卷缩成一个黑团,尤如死去一样,待龟回到水中之后,它又能恢复原状并进行正常活动。有人曾看到这种鳃蛭失去4/5体重的水分,放到水中数天之后又能复苏,鳃蛭的这种生活习性一定是经过许多世代之后逐渐形成的一种适应性。